近年来,浦兴路街道在上级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力聚焦“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方针,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对党风廉政建设“免疫”功能,狠抓组织领导,积极转变内审模式,强化审计结果运用,取得了一定成效。今天,利用借此机会,我与大家一起分享街道内部审计工作经验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审计权威性和执行效率
建立内审机构是保证内审工作的前提。为此,街道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以书记为组长,副书记、办事处主任为副组长的内部审计领导小组,亲自挂帅,不断强化内部审计工作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同时,内审工作全过程严格执行“三重一大”议事规则,通过内审小组研讨会的形式研究部署内审工作,制定内部审计年度计划,将内审工作与街道各项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并且积极开展内审工作总结会,依据审中和审后发现的问题,及时通过组织领导小组会议,深入探讨分析审计问题的性质、成因,提出具体的改进、完善措施,确保了内审工作的执行效率。
二、转变内审模式,加强审计过程质量控制
今年以来,我们坚持“在工作中规范,在规范中提高”和“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工作方针,积极适应形势变化,转变内审模式,探索提高内审频率,审计效果显著。主要在以下两个转变:
(一)探索提高内审频率模式及时整改问题。街道对居民区和下属单位由原先三年一轮审的审计模式转变为一年一轮审,确保全覆盖、审计质量得以提升。三年一轮审时间间隔长,面临组织内部变化情况,包括组织结构、人员变动、流程变化等问题,或存在发生问题需间隔三年才被发现情况,对提升组织管理效率不利。工作中,有个别单位提出一年一审的工作负担不小,但经验告诉我们短时间间隔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落实整改,进一步提升管理效率,较长时间间隔则可能导致问题被忽视,问题的解决往往存在滞后性。审计的目的是要把被审计对象,无论良莠都要置于经常监督之下,以保证好的更好,差的变好,并得以巩固提高。
(二)打开街道本级财务收支审计,不再仅依靠财政局的年报审计。街道本级的财务收支审计不局限于本级预算执行情况,更注重财务收支的全过程审计,是对街道经济行为的全面而详细的“大体检”。对每一个经济行为的过程、质量、效果等进行全方位审计评估,促进了业务主管部门的过程监管意识、资金使用效益和使用规范意识、绩效评价责任,规范了日常工作制度,防范了组织管理风险,保障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体现了内审工作价值。
三、注重内部审计成果运用与转化,提升自查自纠能力
深化内部审计成果的运用和转化,提升自查自纠能力。街道在内部审计成果运用及转化方面主要有以下做法:
(一)防微杜渐,构建纪检协同监督工作格局,建立审计问题整改问责制度,提高审计公信力和威慑力。街道内审部门深化与纪检监察部门执纪执法联动机制,实现审计项目开展和纪检监察工作的有效衔接,形成“审前充分协商、审中协作配合、审后结果共用”机制。内审部门制定审计计划、确定重点审计项目,与本级纪检监察机关会商研判,对纪检监察监督中发现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开展专项审计调查。纪检监察机关将内审发现问题纳入纪检监察监督的工作范围,对违纪违法问题线索认真分析甄别、核查、处置。今年来,共向纪检监察机关和有关部门移送事项1件。
(二)部门协作,扩大审计结果影响力。进一步与组织人事等部门的联系协作,将内部审计结果及整改情况作为领导干部年终考核、评价、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
(三)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完善组织管理机制,提升审计工作层次。针对近两年审计发现的共性问题,已修订和正在修订的内控制度包括《浦兴路街道工程建设项目操作细则》、《浦兴路街道采购货物操作细则(修订)》、《浦兴路街道关于居民区经费的使用和管理细则》以及关于报销的工作提示。